停车难一直是困扰大连市城市发展的一大顽疾。停车难直接影响市民的生活幸福感,让城市管理者用尽心力。统计数字显示,大连市区平均每辆汽车只拥有0.12个泊位,与国际通行的每辆车1.25个泊位相差近10倍,2009年以来的4年间,大连共新建停车场111处,泊位达到22657个。为了满足住宅、公建的基本停车需求,2013年3月大连实施了《大连市主城区建设工程暂行配建停车指标》,将大连主城区划分为一类区、二类区和三类区。除了青泥洼、中山广场商业圈、西安路商业圈,目前大连市民居住的大部分为二三类区。以住宅类的建筑小区为例,在二类区,100平方米以内的建筑面积,每户应有一个停车位,在100平方米至150平方米之间,每户应有1.1至1.5个泊位,建筑面积大于150平方米,每户应建1.5至2.0个泊位。二类区的保障性住宅,每户应建0.3至0.6个泊位。尽管如此,但与机动车保有量攀升的速度相比,这样的建设速度依然只是杯水车薪。
如何破解城市停车难问题?今日,大连市建委组织召开了城市停车行业发展新闻发布会,多位业界专家围绕城市交通体系建设、人们出行方式变化、国内外经验分享等话题积极建言,为构建城市绿色交通体系把脉。
大连市规划专家委员会顾问曹世法:利用"边、角、余"地块
配建停车设施是各类建筑依据相关配建指标所建设的,为本建筑引发的停车需求提供停车服务的停车场。根据国外城市的成功经验,配建停车设施是城市停车设施供给的主体,应占到城市停车设施供给总量的80%左右。从上世纪90年后期开始,国内大城市,北京、广州、上海等开始重视配建停车的建设工作,并结合城市自身的停车供需情况,制定各城市的地方建筑物停车配建指标,并在项目的审批、验收等工作中予以严格执行,从而从源头上推进配建停车设施的建设,避免各类建筑因自身配建停车不足而产生的社会停车压力。
针对老城区存在的建筑物配建泊位不足,同时公共停车建设难度较大的状况,利用城市次干路和支路设置路边停车场成为缓解老城区停车难题的有效手段。目前,国内城市的交管部门根据城市次干路的道路宽度、交通需求以及夜间停车需求等情况,设置路边临时停车位,并规定停车时间,重点是作为周边居民的夜间停车场。
机动车保有量的快速增加使得停车泊位缺口不断扩大,特别是在办公、商业集中的城市中心区,停车泊位不足使得大量的机动车占用车行道和人行道进行停放,进一步加剧了中心区行人和机动车通行的不便。应在城市中心区利用各种可用空间建设多种形式的停车场,包括利用城市开发建设的"边、角、余"地块,建设机械立体停车楼为主要形式的公共停车场;利用城市公园、绿地、广场等公共空间的地下部分,以及大、中、小学校的操场,建设地下公共停车库等,积极增加城市停车泊位供给。
大连市停车协会监事长陈见阳:提高停车智能管理手段
加快停车场建设是现代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重要内容,是顺应家庭汽车时代需求、解决城市停车难、回应人民群众期待的重要举措;是完善城市设施、规范车辆管理、优化城市环境的具体途径;是应对当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有效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可行之策。
要有效缓解停车难问题,就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将停车场建设纳入城市建设总体规划,确保停车场规划建设适应城市快速发展需要。要加强疏导和管理,分期分批、分片分区逐步实施,力争先解决一片区域的停车问题,回应百姓的期盼,让市民尽快看到效果。要采用新技术,多兴建见效快、占地小的机械式立体停车场。同时,建议积极利用互联网,提高停车场智能管理手段,形成有计划、有秩序、有规范、有监督的停车管理体系。
大连市停车协会理事长刘德升:积极引导PR出行方式
目前,公交站台违章乱停,人为造成了公交站台周边拥堵,每到乘客出行高峰期,站台周围成了"停车场",使得公交车常常靠不了站台。公交车禁止在站台以外路段停车上下乘客,是有明确规定的,但因存在乱停车现象,公交车驾驶员有时只能在机动车道上下客,实际给乘客带来了严重的安全隐患。因此,公交站台乱停车现象亟待解决。随着大连地铁时代的到来,PR停车场这一新型模式将成为引导趋势,并对社会乱停车现象起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作用。因此,PR的出行方式越来越受到驾车族的青睐。
大连市停车协会在行业主管和政府相关成员单位的业务指导下发挥行业社会组织优势,组织广大会员和志愿者,以迎接大连地铁开通为契机,积极开展"安全、绿色出行和文明停车"公益宣传活动;推进"人行其道、车停其位",为疏通公交快速道路上的"交通动脉血栓"、建设和谐交通、畅通大连;筹建市民停车行业的"咨询、投诉中心"化解社会矛盾、公益宣传和治理从街道社区街头巷尾开始。
大连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总规划师马文阁:提升城市路网通行效率
随着城市快速发展,道路不断拓宽,但道路的线密度却反而下降,通行效率越来越低。因为很多道路成为小区内道路,把车辆挤到了主干路网中。所以说,限速不是解决城市交通拥堵的办法,而是应该通过逐渐完善交通体系建设,尽可能提高道路的通行能力。
如今,大连的商圈越来越多,但周边的交通配套建设却做不到同步发展。这样以来,增加一个商圈,城市交通就随之恶化一片。温哥华有个知名商业中心,交通问题解决得非常出色。不但轻轨直接驶进商场,而且还建有公交车停车场,并相伴而建多层停车场。与此同时,商场内还有完善的步行系统,因此,商圈周边的交通井然有序。
城市交通体系建设是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可以先从建设大型停车场做起,并进一步完善换乘交通体系,让城市交通环境更加顺畅,人们的出行条件更加便捷。
大连都市发展设计公司高级规划师姚强:对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进行实时更新
从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的城市交通发展情况看,发达国家人均汽车保有量远远超过我国,他们同样面对着停车难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停车政策取决于城市交通的总体发展政策,无论是鼓励小汽车发展的城市还是发展公共交通为主的城市,其停车管理策略都体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且都需要通过与公交等其他系统的相互协调,合理控制、适当引导,逐步缓解停车难题。
欧美等发达国家城市面对停车矛盾突出的中心区,主要通过以下措施缓解停车矛盾,提高停车场利用效率:调整交通方式结构,增加公共交通设施投入,推进公共交通发展,提供优质高效的公交服务;取消建筑物配建停车泊位的最低标准,改为限定最高值,限制建筑设施的停车位供应,从源头上降低停车吸引;对进入中心区的车辆采用较高的收费政策,大幅度提高中心区的停车成本,通过经济杠杆平衡中心区的动静态交通;通过时间差,采取车位共享,提高停车泊位的利用效率;结合公共交通,完善外围站点的换乘停车设施建设,鼓励停车换乘,减少进入中心区的小汽车交通流量;大幅度提高路边停车收费标准,日本、中国香港等均采用高额的按时收费标准,并采取累进计费制度;严厉处罚违章停车,坚决实施拖吊作业,处罚金额非一般国民所能承担。
对于大连100万停车位的建设目标来说,应该不是均匀排放,而是根据区域需求按需建设。也就是说,不需要的地方少建,需要的地方多建,不能单纯为了完成这个目标而盲目建设。此外,要高度重视城市停车的现状调查和数据积累,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充分考虑各类建筑的区位特征、自身停放特点等因素,对相应的建筑物停车配建标准进行实时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