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以前总结深圳经验时,往往第一个是毗邻港澳,特有的区位优势;第二个是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我个人认为,深圳最重要的经验是勇于创新,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并逐步形成内生性的创新优势,这是深圳最宝贵的东西。
深圳未来的发展面临着很多变化,如区域空间格局的变化,东岸和西岸关系的变化,深圳与珠三角的关系变化等。未来深圳能不能继续发展?动力何在?会不会衰竭?都取决于深圳逐步由外延性优势转变为内生性创新优势,包括逐步深化体制创新、管理模式创新、科技创新等,这是深圳的根,也是今后深圳发展的不竭动力所在。
争做发展模式转型的“排头兵”
过去30年,深圳经济特区是改革开放的“排头兵”。未来30年中国将面临发展模式的转型,希望深圳在这方面也走在全国的前列。
转型中怎么能够创造新优势呢?我觉得深圳发展模式的转型,可以依托内生性创新优势,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发展模式转型新路。比如深圳是一个外向性程度很高的城市,如何在继续开拓国际市场,外向发展的同时,也向内发展?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有望成为世界上拥有最大需求的市场之一,这对深圳走出一条发展模式转型的新路很关键。
深圳在发展模式转型当中,还应努力提高制造业的技术支持,提高人力资源含量,增加对资源要素的投入,力争提高全球产业链中高附加值区段的比重,利益格局多元化后,探索走出一条能继续推进体制变革和创新,增强发展动力的新路。
深圳经济特区的“特”原来主要是指特殊经济政策,如果深圳能够在发展模式转型中走出一条新路,特区的内涵有望丰富。深圳能否继续“特”下去也取决于深圳能否走出一条发展模式转型的创新之路,为全国发展模式的转型提供经验和借鉴。
力争社会发展领域创造新经验
深圳发展已接近工业化的中后期。但是,相对来说深圳的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仍滞后于经济发展。包括教育、公共服务、社会管理等领域的相对滞后,这些将对深圳经济发展的反制力越来越大。
举例说,深圳的改革创新和发展离不开高素质的人力资源,深圳教育的相对滞后将不适应深圳改革创新和发展的需要。深圳要建设一流大学,未来还要寻求两个大的突破:一是教育体制方面的突破,南方科技大学的筹建,将为此作为实践与探索;二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即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
希望深圳在社会建设、社会管理和社会发展方面能够创造出新的经验,一些关键领域的改革能为全国做出表率。比如,深圳应逐步实现公共服务的普惠性,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流动人口享受户籍居民一样的待遇;在社会组织的管理方面也可以创新,发挥积极作用;又比如教育,能不能利用深圳特有的条件,先行先试,实现体制上的突破,引进国外一流的大学在深圳办分校?如引进以工程学、自然科学为主的麻省理工大学等,提升深圳的教育水平和地位。
目前深圳已在社会管理,包括社区管理、社会保障管理、政府职能转变等方面有所创新,希望深圳未来能实现社会领域的全方位改革创新,改革创新的力度更大,范围更广,影响力更深,为全国社会领域的改革创新提供借鉴。
强化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
2008年6月,经国家发改委批复,深圳成为首个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深圳提出2015年将建成国家创新型城市,比我国建成创新型国家提前5年。今年,深圳将以建设“智慧深圳”为突破口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工作。
我认为,深圳应该强化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创新是深圳的生命力,主要指科技创新。目前在科技创新方面,深圳最大的优势是企业是创新的主体。可以考虑怎样继续发挥这种优势,把深圳一些企业的创新平台做大做强,做成国家品牌,就像美国贝尔实验室一样。
创新最大的一个制约因素是什么呢?是人才的问题。我认为要培养国际一流人才,就要引进国际一流大学。
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
深圳要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但是这种国际大都市的建设,不是深圳独立去做,我觉得需要与香港、广州一起考虑。深圳应在香港、广州构成的大都市圈架构中,勾画深圳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
首先,比如说原来可以跟香港做前后台关系,目前香港产业已经转移得差不多了,但金融方面深圳还可以再承接香港的产业转移。
其次,在航运、商贸方面,深圳也应该与广州、香港整合起来考虑,要注意与广州、香港的错位竞争和合作。
第三,技术创新方面,深圳需要走出独立的模式。目前深圳的创新应用,主要是技术创新,知识创新能力还很弱。
第四,年度规划来说,深圳还应有大项目、大产业、大平台。每年深圳还应有南方科技大学、地铁项目等类似的大项目,引领深圳的发展。大产业方面,深圳有条件规划以比亚迪为代表的电动汽车产业,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信息通讯产业,生物医药产业,航空航天产业等。从大平台来说,深圳应建设科技创新的平台,物流配送的平台,这对深圳保持强劲发展动力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