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整个太阳能光伏产业链中,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处于核心地位。
近年来,我国大量引进了国外的中高档先进设备,同时拥有了单晶硅、多晶硅、非晶硅等品种的电池及组件,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产量也是连年攀升。2007年,我国太阳能光伏组件产量超过1000MW,已跃居世界产量第一,超过了日本、美国等国家。
但作为产业链下游环节的太阳能组件企业处境尴尬:利润率最低,风险最大。据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太阳能组件企业副总经理介绍,目前太阳能光伏组件的净利润率仅有约5%。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多晶硅的价格开始大幅下滑,企业利润也开始逐步提升,但是下游的太阳能电池系统的需求日益萎缩,导致产量下滑,企业的利润也开始下滑。
组件企业另外一个困境在于其风险最大。行业内有个潜规则,那就是太阳能组件的质保期在20年~25年,但是我们知道太阳能组件不仅用到硅材料,还要用到各种化学材料,每种材料的保质期是不同的,如何保证所有的材料都能达到20年~25年的保质期,这是一个大问题。
相对于太阳能组件企业来说,太阳能电池企业的处境相对要好点。其一,太阳能电池企业的利润率相对要高些,据悉可达到15%。其二,太阳能电池片的材料只是晶体硅,因而风险也相对较小。由于组件的技术含量相对电池片要低,因此国内的太阳能电池片企业基本都会既生产太阳能电池片,又生产组件,这对于提高企业的利润,降低风险无疑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只是开始,2009年将是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我们看到,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多数国家把精力放到基础设施建设上,拉动内需,对于太阳能光伏产业并不是太积极。虽然这几年太阳能光伏产业一直保持快速增长,从2001年到2007年,太阳能电池产量年复合增长率达到150%,但2009年市场将进入艰难期。
太阳能电池及组件企业如何应对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
其一着力提高太阳能电池转换效率。我们看到我国太阳能光伏电池及组件的技术及装备有了很大的发展与进步,光电转换效率由当初的10%~12%提高到了17%~18%。据悉,南京中电目前已经成功开发出平均转换效率高达17.5%的SE电池以及19%的N型电池。
其二,延伸产业链,降低企业风险,提高利润。我国太阳能电池片企业基本都会生产组件,并逐步开始向晶体硅生产渗透,往产业链的最上游渗透。无锡尚德最初是生产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及组件的,目前已经渗透到高纯多晶硅、硅薄膜太阳电池和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领域。林洋新能源也是从太阳能电池及组件延伸到硅材料、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等领域,上海超日太阳能也开始把其产业链向上游渗透。
不过,由于我国太阳能电池及光伏组件以出口为主,因而目前组件产业的产业链渗透以上游为主,向下游渗透暂时面临市场无法打开的问题。但随着国家对节能减排的重视,今后我国的光伏市场也一定会打开,因而不少企业也把向下游渗透作为技术储备,蓄势待发。
随着光伏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能源短缺问题日益严重,光伏技术的应用前景必将是无限光明的。国际金融危机虽然让太阳能光伏企业倍感寒意,但对于整个产业来说,也是一次洗牌,有利于市场逐步走向理性规范。过了2009年的“严冬”,明年太阳能光伏产业也许又将迎来艳阳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