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国际扩张“触角”伸向中部地区。日前,由湖北省、武汉市和东湖高新技术区联合投资建设,产权归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委托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经营管理的12英寸生产线在武汉奠基。据了解,中芯国际在上海、天津的四条8英寸线和北京的一条12英寸线已经投产,在成都的8英寸线已开始建设,另外在北京和上海的两条12英寸线也在计划之中。中芯国际的扩张步伐是否过快?到底中芯国际是为了占山圈地以便将来与晶圆代工老大和老二台积电、联电一争高下,还是蓄势待发剑指下一轮半导体周期?
3年期盼
据武汉东胡新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副主任郭胜伟介绍,中芯国际项目最早要追溯到3年前。2003年7月的一天,刚刚参观完三峡工程的中芯国际董事长张汝京被接到武汉,开始了武汉芯片厂项目的第一次洽谈。从那之后,无数次的考察、洽谈、协商,高新区方面与中芯国际保持密切接触。同时,该项目也引起了湖北省和武汉市领导层的高度关注。鉴于项目的高投入、高回报和高风险特征,湖北省和武汉市政府也开过多次专题会议,深入分析单体投资效益和产业带动效益。
如今,各方面终于舒了口气,12英寸线正式落户东湖开发区。郭胜伟表示,该项目由湖北省、武汉市和东湖高新技术区联合投资建设,产权归武汉新芯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委托中芯国际集成电路制造有限公司经营管理并由其收取管理费。新芯公司总裁助理杨道虹说,项目共用地587亩,计划分三期建设,其中一期工程占地70多亩,总投资107亿元,该条线计划于2007年底建成并于2008年上半年投产。12英寸生产线项目完成后当年预计将实现产能1.25万片/月,到2009年产能将达到2.0万片-2.5万片/月,将生产90纳米逻辑芯片,70纳米、65纳米、50纳米、45纳米存储类芯片。
谋划3年终于心想事成,东湖高新区总工程师夏亚民感慨万千。如今中部地区第一条12英寸线终于奠基,但今后的运营会不会如想象的那样简单?
双方均可从中获益
武汉线的开工表明中芯国际已经熟练掌握“融资租赁”的营运模式,半导体产业资深专家莫大康评价说。建设一条12英寸集成电路生产线大约需要15亿到20亿美元,中芯国际目前的资金不足以到处建厂,但通过经营管理这个芯片厂,对中芯国际来说,一方面是减轻了其资金压力,另一方面,扩大了其产能,完善了其工厂的地域布局,有利于其快速占领更大的芯片市场。
金融专家认为,“融资租赁”是不少国际重大项目融资经常采用的手法。目前国内企业融资方式和手段相对单一,封闭的资本市场显然还不能满足这些芯片厂巨大资金的需要。因此适时开创一些新的融资手段是很有必要的。虽然“代管”可能只有一个固定的管理费用,短期不会对中芯国际的利润增长有太明显的影响,但也不会产生新建厂房导致的四年左右的亏损,总体来说对公司业绩有正面影响。张汝京表示,此次与武汉市合作,可实现武汉的资源、人才优势与中芯国际的技术能力和成熟的管理团队有机结合,致力于将武汉打造成华中地区最大的半导体制造基地,同时配合武汉及东湖高新区开展产业研发,引进配套企业,促进半导体产业链的形成和完善。
而从武汉市政府的角度看,生产线建成后,将会吸引上游的IC设计与培训,下游的产品封装测试以及配套的半导体设备供应等产业聚集。同时地方GDP、税收等均可得到提升。因此,双方都可能从项目中获益。
扩张过度?
莫大康表示,相对全球的形势,中国半导体产业发展快,就12英寸线来说,中芯国际在北京已有1条,正计划在北京和上海各建一条,现在武汉这条已动工;另外,华虹也准备要建一条,韩国Hynix在无锡也在建。这样看来,未来两年中国大陆的12英寸线将不下6条。另据了解,到2005年全球共有46条12英寸线。
“中芯国际对12英寸厂的布局,顺应了行业发展的大趋势。”莫大康强调,但是如果没有充分的技术、人才、市场做储备,热情难以持久。他告诉记者,建一条12英寸线要15亿美元,每年还得投50亿元到100亿元人民币,而且一般来讲一条线4年后才能赢利。
据了解,目前武汉现有的芯片设计企业仅20多家,显然不可能“喂饱”这条12英寸线。中芯国际是另有所图。根据2005年晶圆代工的最新排名,中芯国际已上升为第三位。
但与排在第一和第二的台积电、联电还有很大的差距。目前我国台湾晶圆代工企业来祖国大陆投资设厂还有较大的限制,但将来这种限制可能会放宽。中芯国际正是要抓住这个“时间差”,赶在台积电、联电在祖国大陆大规模投资之前迅速扩大产能,占据“有利地形”。
此外,芯片产业的发展规律表明,在行业低潮时必须下巨资扩建新厂,以便在行业景气时能够有足够的生产能力来承接订单。因此,对于中芯国际而言,目前正是扩建新厂的好时机。
有专家认为,中芯国际的扩张步子不是太快而是太缓。按目前的速度,中芯国际每年投入10亿美元,大约增加3万片-4万片的月产能,增加3亿美元至4亿美元的年产值。2005年台积电的营收为81.7亿美元,月产60万片,联电的营收为30.6亿美元,月产30万片,而中芯国际2005年营收为11.7亿美元,产能为月产15万片。估计在5年之内,仍很难赶上联电,与台积电之间的差距则有可能会继续扩大。
目前对中芯国际来讲,其主要策略就是要在我国“台湾双雄”———台积电和联电以先进技术和设备进入祖国大陆之前,迅速完成产能扩建和技术提升,才有机会与前者一拼高下。